為什麼會想成為協力隊,來到這個鄉村生活。
這是在升任這工作後,不管遇到台灣人還是日本人都經常被問到的。
👩:「其實就只是想要一個龍貓的世界~!?」
我想初心的確是這樣。
但在經過協助了「微住」、「SDGS食育採點」兩團活動的經驗後,
也讓我重新思考了自己想要的是甚麼樣的目標。
與這兩次活動的進行方式與內容,有哪些是相同的?哪些又是不同的?
首先就先針對「微住」的這個部分,
「微住」體驗中,著重於【與當地人交流】的部分是我一直非常嚮往的。
也是因為這個部分,想參與協助這次的活動。以增加自己如何促進雙方交流的經驗。
而在微住體驗中,大家一起「散步於大街」、「去當地餐飲店」、「在陌生的小鎮中開啟台灣的茶話會、音樂演奏,向當地居民介紹台灣文化」、甚至烹煮台灣料理,與當地居民一起品嚐。
這些我覺得都是相當棒的交流活動。
但或許因為作為活動背景的金山町的主幹產業條件,屬於困難度較高的木工、營造業。
再加上台灣人與日本人在語言條件上溝通會有隔閡。
因此整體活動內容就趨近了
「向在地日本人介紹台灣」的面相。
雖然在比起一般旅行團來說,更能夠體會到鄉村小鎮的風情。
但能去的範圍還是大多侷限於「店面」或是「觀光設施」。
能接觸到金山町主幹產業的機會真的不多。
對於自己想要在「觀光旅遊」的進行中,同時能藉由「旅遊」這個過程來達到
與「地方產業互惠」,甚至「活性化地方產業」的這部分是有所距離的。
而東京深呼吸的SDGS踩點團中,
則相反的是讓台灣的人藉由教育、
以及實際到農地現場的體驗過程中。
來讓台灣人能夠更深度的了解在地文化。
甚至在最後透過「日月神步」這個造鎮背景的桌遊,來了解並反思一個小鎮的運營模式。
但相對的在交流模式的柔軟性,以及與當地日本人交流台灣文化的這一點就弱了不少。
且雖然從當地的町民的解說中,吸收了不少當地知識。但在「產業互惠」的這點,個人覺得還是沒能夠達成。
👩:「也或許是因為是踩點團,所以時間非常地少。」
※比起「微住」的一週、SDGS團只有3天。
而甚麼樣的操作才是我理想中「產業互惠」的「旅活」呢!?
簡單來說就是在地居民花費一些時間,來教導我們這些旅活居客一些當地生活、產業的小知識。
而我們也作為他們花費在我們身上的時間的回饋、作為我們在地的生活體驗,去幫助他們的簡單的勞作。
現今的鄉村不論是「農業」、「漁業」,還是基礎製造加工業,其實都呈現「高齡化」的趨勢。
並且在鄉村人口嚴重外移的趨勢下,這些爺爺奶奶抱著一身的「生產者」的智慧,卻不但漸漸在體力上已經力不從心,還找不到人能夠傳承他們的智慧與經驗。
雖說短期內,大家可能還體會不到。
在現代的「菁英」教育下,大家可能覺得這些「生產業」都是些不怎麼高端的行業。
但別忘了,即便手上握著再多的金錢。
沒了這些「食糧」的生產者。
沒了這些為食衣住行各種所需的「加工者」。
【其實我們的生活,並不會這樣的美好。】
不論一個國家多先進高端,我想這些生產者作為「根基」的本質是不會變的。
當他們的智慧都消失,沒人知道怎種出好吃的大米、捕獲美味的魚。一切得從0開始摸索時,即使手握著金錢也沒有米其林能去。
肯定就不只是「牛奶河」事件這樣,只是單純怕「作物價值」被貶低的問題了。
因此希望藉由「觀光」這種建立在「體驗自己的非日常※註1」,為動力的產業。
讓我們在去體驗一些他人的日常、從他人身上學習到一些我們日常中學習的到的知識時。
也能夠做為一些勞動力的緩衝,幫助這些在地日常生活的居民。
甚至,或許在這些學習與勞動的經驗中,
發現在這裡體驗到的「非日常」,正是自己所嚮往的「日常」。
而因緣際會的成了這些在地居民們的「後繼者」也不一定。
畢竟
人決定不了自己的出生地,但我們可以去追尋自己的目的地。
或許也有另外一個、或者更多個,
跟我一樣出身在大都會,卻成天沒事想去田裡拔人玉米的人也不一定。
最後
謝謝「微住」以及「東京深呼吸Breathe TOKYO」,
讓我有機會能夠參與,協助並學習這樣新型態的「體驗模式」。
也希望未來大家的體驗活動都能夠更加進化優化並完善。
來協助解決這些「進行式」的地方問題。
「地方創生」甚麼的,作為一個協力隊,工作生活總是不斷的繞在這議題打轉。
但想想這問題實在是太嚴肅也太沉重,更不可能是哪一人有辦法獨立完成的。
因此,我想我並不會說「我想做地域創生」。
👩:「畢竟窩只是一個沉浸在多多龍的龍貓世界~想去尼加拔玉蜀黍的人物~🙃」
但如果能藉由這樣的活動,順便去協助到「地域創生」、「地域產業轉型」,
~讓我100歲時還能有好吃的大米~
👩:「痾...能活這樣久嗎?🙃」
那我一定會
😆超級開心的啦!!!😆
※註1:其實觀光內容中不管是「美點」「美食」「體驗」,對在地人來說基本上都是一種「日常」,所以觀光的產業動力其實就大略建立在我們想要去體驗「別人的日常,自己的非日常」的心態上。
Comments